现实主义的利剑与法制社会的良知——电影《第二十条》评析

发布时间:2024-03-23 19:29:47阅读次数:929次
本文导读:大年初一,张艺谋新作《第二十条》上映。这是张艺谋连续第三年征战春节档的电影。前年的《狙击手》小试牛刀,初露锋芒;去年的《满江红》大获成功,一举拿下年度票房冠军;而今年的《第二十条》,是继《坚如磐石》之

大年初一,张艺谋新作《第二十条》上映。这是张艺谋连续第三年征战春节档的电影。前年的《狙击手》小试牛刀,初露锋芒;去年的《满江红》大获成功,一举拿下年度票房冠军;而今年的《第二十条》,是继《坚如磐石》之后的又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,在喜剧的外衣下对现实话题的探索与深思。

如果说,30多年前他的《秋菊打官司》唤醒了普通老百姓对法律的认知,那么《第二十条》所呈现的,则是对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坚守与维护。

《第二十条》以现实主义的利剑,拨开现实世界的重重迷雾,直指扑朔迷离案件背后的实情真相,它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案件,如此深入地在银幕上探讨刑法第二十条关于“正当防卫”的法律条文,引发了观众对道德、法律和人性的深入思考。

作为现实主义喜剧,《第二十条》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,如校园霸凌、公车骚扰、名誉侵犯等等,以及相关案件中情与法的困境,影片围绕情与理、道德与法律、公序良俗与国家法制等多个层面逐渐展开,呈现出影片对于现实主义利剑与法制社会良知的追求。

一、现实主义利剑直击社会痛点。

《第二十条》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策划,以真实司法案例改编,生动演绎着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的“正当防卫”制度,和张艺谋的《秋菊打官司》有着同样的现实价值。影片选择现实生活和社会变革中的人物、事件,注重展现真实生活的多面性,通过刻画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,反映当今中国百姓面临的生存困境,折射出大时代背景下的公平正义,唤起大众认同感,内心情感得到宣泄。对大众来说,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充满吸引力,具有丰富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
《第二十条》触及到了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、关乎法制国家根本的司法热点。即如何确立天理与法理的关系,如何实现公平正义与法条运用的具体问题,并试图给予回答。影片告诉人们,法制社会的良知如果颠倒了,那么,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合法的丛林社会,我们所处的世界就会成为十足的魔兽世界。

“正当防卫”制度可以说是我国刑法中最重要的两项原则制度之一(另一个是疑罪从无制度),这项制度宣示着一条法治伦理:“法不能向不法让步”。

然而,我国自1979年刑法规定“正当防卫”制度以来,该制度在近40年的历史中几乎长期处于沉睡状态,被谑称为“沉睡条款”。直到2018年“昆山龙哥反杀案”一下子激活了该制度,也最终促成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出台正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。司法第一次对“正当防卫”制度的适用有了统一标准,规范条件。

影片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三个普通故事。检察官韩明的儿子高中生韩雨辰上卫生间时,撞见教导主任的儿子张科霸凌同学。韩雨辰帮助被霸凌的同学,继而遭到对方殴打。打斗过程中,韩雨辰不小心打断了张科的鼻梁骨,构成了轻微伤……

公交车上,公交车司机张贵生遇到女孩被流氓性骚扰,张贵生出面阻止,遭到对方殴打。打斗过程中,张贵生拿起车厢内的灭火器,将对方打倒在地。本来见义勇为的他,最终因故意伤害罪入狱,获刑三年。出狱后,张贵生多次到北京上访。几经波折,最终法院撤销了判决,并为他补发“见义勇为”奖……

为了给女儿治病,王永强找村霸刘文经借了高利贷。刘文经是个十足的恶霸,村里人都畏惧他。还不上钱,刘文经逼王永强喝尿,甚至侮辱他的妻子郝秀萍。看着被凌辱的妻子,王永强冲出去和刘文经扭打在一起。恼羞成怒的刘文经扬言要砍死王永强,随即跑向车里取刀。王永强则抄起一把剪刀,在惊恐中捅伤了刘文经,对方最终不治而亡。随后,检方以故意伤害罪,对王永强提起公诉……

在历史长河中,司法为何鲜用“正当防卫”制度?“正当防卫”犹如张飞绣花针,考验着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执法能力、执法责任乃至执法担当。

《第二十条》用现实主义利剑直击这一社会痛点。现实中,“正当防卫”人人都会讲,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本质含义,以及那沉甸甸的分量。它砸在一个人头上,就是一个人的命运,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命运,以及名誉、尊严、自由这些最可宝贵的东西。“正当防卫”践行着中国法律“办的不仅仅是案件,更是他人的人生和生命”的法制理念。

二、现实主义利剑深挖生活细节。

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在于其对现实性的把控,如果只将故事背景依托现实,内容空洞没有深度,甚至脱离现实,就无法使观众体会到来自生活的真实感,现实主义的表现需要创作者对生活细节的观察,不但要贴近生活,更要深入生活,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。

《第二十条》以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视角为切入点,讲述当下老百姓的命运,以故事化的手法将“正当防卫”条款搬上大银幕。三个案件交叉,见义勇为、校园欺凌、正当防卫,在富有喜剧色彩的演绎中,让更多除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外,还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温情,为观众带来一种特有的市井乡情,沉浸在一片温馨又喜感的氛围之中,感受到世事虽艰,但爱与正义就在每个平凡的你我之间。

《第二十条》在情节层面深挖生活细节,用三个案件完成对主题的论证。这三个案件涉及不同的家庭,影片努力使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辐射面,从而使主题产生一定的现实普遍性,并能引起更多观众的切肤感受和深层思考。

影片故事中的三起案件有一个共性,即它们都会带来关于正当防卫、防卫过当、故意伤害的探讨。影片从大家可知可感的身边事展开故事。看过影片,你会对“正当防卫”有更深刻的认识,也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。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。

高中生韩雨辰看到被霸凌的同学,他没有躲事,虽然霸凌的同学人多霸道,但他敢于正面对峙。他是一个男子汉。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更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,这不正是我们法制社会所期待的吗?

公交车司机张贵生看到女乘客被欺负,没有装作没看见,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,敢于出手,给整个公交车上的人做了示范。在乘客眼中,在妻女眼中,他是一个英雄。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站出来,这个女孩和一整车的人能看到公义吗?

为了给女儿治病而借高利贷的王永强,面对恶霸的债主反复强奸自己的妻子,自己也屡遭折磨,忍无可忍扑倒村霸刘文经。作为一个人,你还能让他控制和把握自己的限度和分寸吗?

虽然这些奋起反击的人并不是强者,无论从身体和气势上可能都不占优势,他们不爱打架,不会打架,甚至从没打过架。但他们仍然有一种凛然之气,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站在正义一面,站在道义一面。

影片中的几个细节值得细细品味。马丽饰演检察官韩明的妻子,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,在得知儿子见义勇为打了教导主任校园霸凌的儿子后,爱子心切,为了儿子的前程,委曲求全地设法乞求谅解;对方见私了不成,故伎重演;面对儿子遭遇霸凌后,因为没有证据、身体受伤害的程度不够报案条件的法律尴尬,夫妇竟然申诉无门;马丽将一个母亲在为孩子申辩时的无奈、委屈,被逼上阵的母爱刻画得淋漓尽致。赵丽颖饰演的聋哑人郝秀萍,一个历经太多苦难的底层妇女,一个脆弱的小人物,站在工地顶楼边沿,风肆虐地吹乱长发,哭得涕泪横流,眼神绝望,嘶吼不出声音,唯有五官表情和铿锵有力的手语,表达出自己的愤怒与决绝。为了保护残障的孩子和关押在看守所里的丈夫,绝望地纵身跳下,撕裂了多少母亲的心!雷佳音饰演的检察官韩明,在大学时代因年少轻狂的一次坚守正义,被分配到县城工作。无法释怀儿子见义勇为所遭遇的霸凌。在其承办的公交车司机张贵生见义勇为被判故意伤害罪丢掉了工作;面对公交车司机女儿发出的“我爸见义勇为错了吗?”的诘问,坚定了这位普通中年人内心深处的坚守;韩明现身听证会,将“正当防卫”N多案件诉为“故意伤害/故意杀人罪”的惯例、法律条文的生硬,通过极具感染力的慷慨陈词,发出我们“办的不是案子,是一个人的人生”的正义之声。

三、现实主义利剑展现时代精神。

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除了故事背景贴合生活现实,内容延展反映社会问题,人物经历获得情感共鸣外,更需要的是反映时代的精神和深度价值观的展现,具有强烈的时代感。《第二十条》从生活中取材并且深度挖掘生活内涵,通过故事情节,人物命运的变化,潜移默化地予以观众价值引导与精神营养。

文学家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演讲时表示:蛋和高墙,他永远站在蛋的一边。关怀弱势,几乎是所有艺术作品的精神追求。

《第二十条》在思考中关怀弱势。影片中的人物都是并不完美的人物,但影片的故事却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。在公交车上见义勇为的司机,为何会遭遇如此悲惨的人生?惨遭恶霸欺凌只为保护妻女的男人,何以成为杀人犯?为阻止校园霸凌挺身而出的少年,为何要向霸凌者道歉?处在“混沌中年”的韩明,因为现实生活中这三个大问号的逼近,逐渐审视起检察官这身制服的重量。当好人因公义的缺席而被践踏,当法律因权力的压制而被漠视,每一个旁观者的每一次失语,都在让世道滑向四处漏风的境地。

《第二十条》所聚焦的,正是这个受到全民关注的话题。不管是剧情主线——村民王永强因为家人遭到村霸长期凌辱后奋起反抗,最终造成血案;还是两条副线——主人公韩明的儿子出手帮助被欺负的同学、张贵生在公交车上见义勇为却被判故意伤害罪,指向的都是如何让“正当防卫”实实在在地帮助老百姓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。《第二十条》的意义就在于“法律是为了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,而不是为了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”。

从表面上看,《第二十条》是一部烟火气十足的喜剧,张艺谋彻底放弃了风格化的电影风格,转而以最朴实的影像去呈现故事。影片浓重的生活化质感,很容易让人想起他的电影《秋菊打官司》,两者都是以若干案件的交织来构筑叙事结构,信息量庞大。但《第二十条》的主题更为聚焦,即便全片融入了不少笑点。纵观全片,三个案件的有机交融和法理上的精研探微,把《刑法》第二十条“正当防卫”,阐释得振聋发聩,余味不绝。

从这个意义来说,《第二十条》正是民意与法治的良性互动。司法不忘正义的初心,民意也在推动法治的进步。影片传递开拓进取、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,把现实主义的利剑与法制社会的良知编织进宏阔的时代格局。

相信中国的法律一定会不断打开窗户倾听民间的“新鲜声音”,中国的法治也一定能跨过万水千山,朝着实现公平正义的终极目标继续前行。